202404-25 王昌龄的死因真相是什么呢视频(作为边塞诗的鼻祖,王昌龄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NEW 王昌龄,一个农家子弟,被时代的潮流所推动,27岁时到西北边疆地区进行了游历锻炼。作为唐朝“四大边塞诗人”之一,他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被后人称为边塞诗的鼻祖。 游历归来后,王昌龄积极应试科考,30岁时中进士,走上了仕途。虽然没有背景和圆滑,职位没有得到大的升迁,反而被贬过两次,干过秘书省校书郎、龙标尉、河南汜水县尉、江宁丞等职务,被称为“王龙标”、“王江宁”。在仕途上没有大收获,但王昌龄收获了很多诗友情意。他与李白在巴陵相遇,相谈甚欢,写有《巴陵送李十二》诗;他到江宁上任... Read More >
202404-25 唐朝高适(人物介绍:唐代唯一因军功而封侯的诗人--高适) NEW 高适是一位性格豪放、心胸开阔的人,不喜欢循规蹈矩。他对传统的科举考试内容不感兴趣,喜欢走自己的路。然而,他在20岁时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历经25年,一直未能中选。在此期间,他也曾尝试投身军旅,但并未得到机会。在边塞游历了两年后,他感到孤独无依,便重回科举考试的征程。然而,高适并未放弃自己的理想。最终,他在张九皋的推荐下参加科举考试,并在49岁时成功中选,被授予封丘尉一职。虽然他在此职位上工作了三年,但却并不满足。高适无法忍受官场的阿谀奉承,也无法容忍恶官横行、百姓遭受苦难。... Read More >
202404-25 唐朝为什么多诗人(为何唐朝的许多诗人都钟情于“凉州词”呢?) NEW 唐朝的许多诗人都钟情于“凉州词”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歌词,孟浩然、王之涣、王翰、张籍、薛逢等都曾经写过。因此唐代流传下来的很多首《凉州词》诗,都是为这个曲谱填的词,其中以王之涣和王翰的作品最为著名。王之涣是唐代“四大边塞诗人”之一,年龄比高适、岑参、王昌龄都大。他一生的志向是寄托于祖国的壮丽山河之中,创作的诗歌气魄宏伟,意境高远,语言优美动听,让人回味无穷。可惜他的诗作散失严重,流传下来的只有六首。其中,《登鹳雀楼》和《凉州词》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品。《登鹳雀楼》在2011年... Read More >
202404-25 李商隐写过很多情诗,他是为谁而写呢? 李商隐是唐代一位著名的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还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他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之一。他的咏史诗和骈文都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是他的无题诗和爱情诗,写得情蕴深厚、缠绵悱恻、优美动人,被时人和后人广为传诵。 人们常说,歌以咏志,言为心声。李商隐能够写出如此动人心魄的情诗,可能是经历过若干场山盟海誓的生死之恋,才会有如此深切的体会。因此,后世学者曾多方探究李商隐的恋爱史,出过《李义山恋爱事迹考》等书籍,有合理... Read More >
202404-25 温庭筠是几几年出生的(温庭筠是个怎样的人?为何会抑郁而死呢?) 在唐朝中晚期,词的创作逐渐兴盛,涌现出一批代表性的词人,如温庭筠、韦应物、张志和和李野。其中,温庭筠是花间词派的开山鼻祖,在中国词坛历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温庭筠出生于山西,远祖是唐朝初年的宰相温彦博。虽然家境已经衰落,但温庭筠自幼天赋异禀,文思敏捷,有“温八叉”的称号。意思是说,他可以在一拱手的时间内写出一首格律谨严的好诗。正因为才华出众,温庭筠有些自大,不将人放在眼里。他常常讥讽嘲弄权贵阶层中的一些事情。特别是在喝酒之后,更是放荡不羁,无所顾忌,得罪了很多人,包括一些... Read More >
202404-25 朱元璋免死金牌给谁两张(朱元璋一共铸造了多少免死金牌 其中都给了谁) 据历史记录,朱元璋所铸造的免死铁券大约有三十多块,其中大部分是颁发给淮西帮将领的奖励。这些铁券的作用是为了保护这些将领免受皇帝的惩罚,即便这些将领在执行任务时出现了犯错的情况。这些铁券虽然能够免去将领的死刑,但是具体的解释权还是在皇帝手中,也就是说,如果朱元璋不想让某个将领活着,那么这个免死铁券就没有任何用处。 据史书记载,获得这些免死铁券的人中,李善长等功勋老臣至少拥有两个免死铁券,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免去死刑两次。不过,因为这些铁券的解释权在皇帝手中,很少有人会拿出来使... Read More >
202404-25 古代免死金牌能救别人吗(古代有免死金牌和尚方宝剑 这些东西真的能够免死吗) 除了丹书铁券,免死金牌和尚方宝剑也是古代文化中的典型物件。免死金牌可以追溯到汉朝,最初被用作给士兵赏赐,后来发展成为皇帝特赏亲信和官员的奖励,以示威严。免死金牌的免死功能有时也可以用于赦免罪犯,但这种情况相当罕见。而尚方宝剑则是历代中国皇帝权力的象征之一。它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用于祭祀时切割祭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被视为皇权的象征,并在明清时期成为皇帝加冕的重要仪式中的必备物品之一。但尚方宝剑并没有实际的杀伤力,它只是象征着皇权的存在和维护。在现代,这些物品只是文化遗产的... Read More >
202404-25 为什么司马懿可以夺曹氏(司马懿在夺取曹魏江山的时 曹魏大臣为何没有人站出来) 司马懿夺取曹魏大权时,曹魏中无一人站出来反对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曹爽是曹魏大将军,掌握着曹魏的兵马,而且他还有大司农印,掌控了天下粮草,因此曹爽的权力在当时是极为巨大的。此外,曹爽还掌握着小皇帝曹芳,可以说是势力庞大,许多人在曹爽的掌控下,没有勇气反对司马懿。其次,曹魏内部早已经出现了许多内讧和权力斗争,许多官员和大臣都在互相攻击和排斥,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也不愿意站出来维护曹家的尊严。此外,曹魏政治腐败,内部势力太过分散,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这也导致了曹魏的军政大权被司... Read More >
202404-25 古代将军真的可以以一敌百吗(古代将军实力如何 古人真的能够做到以一敌百吗) 古代将军的实力往往取决于其个人素质和所属的势力。对于那些来自名门望族,家世显赫的将军而言,他们的身上往往承载着家族的荣誉和历史贡献,因此他们通常受到更好的培养和支持,具备更高的战斗能力。此外,一些具有出色战斗经验和军事才能的将军,如诸葛亮、韩信、萧何等,往往能够通过自己的谋略和智慧带领士兵打败敌人,而不仅仅是靠个人的武力。但是,将军也并非无敌存在。在实战中,将军同样会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需要不断地适应和调整战术和战略,才能在战场上保持优势并最终取得胜利。在古代,除了武将军... Read More >
202404-25 狄仁杰原型人物(历史上的狄仁杰到底是什么样的 和电视剧有什么区别) 狄仁杰是一位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官员,他的才干和贡献远远超出了影视剧中的形象。在历史上,狄仁杰是唐朝开元年间的一位大臣,他先后担任过左拾遗、御史大夫、大理寺卿等职务,历经几位皇帝的朝代。狄仁杰是一位才华横溢、为民清廉的官员,他在担任大理寺卿期间,以其严谨公正的态度处理了大量案件,受到了当时社会各界的赞誉。他在处理案件时非常谨慎,始终秉持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原则,不断推动司法制度的完善,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除了文治方面的才干,狄仁杰还是一位出色的武将。他曾多次率... Read More >
202404-25 武则天为什么那么大年还找男(武则天晚年上位当上皇帝 武则天为什么还要养男宠) 武则天在政治上的得心应手,与她晚年广纳男宠并不直接相关。实际上,她广纳男宠的原因多方面,其中一部分原因可能与她想要保持青春活力有关,另一部分可能是出于政治需要。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皇帝的后宫通常被视为政治斗争的一部分,皇后和妃嫔的势力可以影响到朝廷政治的走向。因此,一些皇帝会利用后宫来稳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保持自己的统治力。在这个背景下,武则天广纳男宠的做法,也可以被视为她在政治上的一种手段。武则天在自己成为帝王之后,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需要在朝廷内部建立自己的势力,而这个势... Read More >
202404-25 李世民死多少岁了(李世民英年早逝的原因是什么 死因是纵欲过度吗) 要了解唐太宗李世民之死的原因,需要从他的身体和精神状况入手。首先是身体状况。唐太宗李世民长期征战,身体素质一直很好,但在晚年却开始出现了各种疾病。据记载,他曾经患有风湿病、肺炎、脚气病等疾病,同时还有腰疼、头痛等不适症状。这些疾病的出现,给他的身体带来了很大的负担,极有可能是导致他早逝的重要原因。其次是精神状况。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历经战乱和政治斗争,心理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他一生克制欲望,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严厉打击贪污腐败,同时也收编了很多文人墨客,与他们交往,沉迷... Read More >
202404-25 如果项伯不挡剑,刘邦是不是就死了(如果项梁没有战死,刘邦还能建立汉朝吗?) 如果项梁在定陶战中没有战死,楚汉之争是否还会发生?刘邦是否还能够建立汉朝? 在项梁战死之前,刘邦是项梁麾下仅有的两位备受重用的将领之一。与投靠项梁的将领英布、陈婴等不同,刘邦很少在项梁的直接指挥下作战,而是与项梁的侄子项羽一同并肩作战。这种分兵策略给了项羽和刘邦极大的主动权,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扩大势力,提升个人威望。 然而,这种分兵必然导致项羽和刘邦逐渐独立,并使得项梁和项梁拥立的楚怀王逐渐失去对他们的控制。无论项梁是否生存,这种趋势都是不可逆转的。就像陈... Read More >
202404-25 韩信为什么不放了项羽(在项羽麾下时,韩信为什么始终得不到重用?) 韩信早年项羽的军队中一直处于边缘位置,为什么韩信始终得不到项羽的青睐呢? 考察项羽用人方面的方法,能够发现,项羽的用人方法,根本就没法使韩信脱颖而出。早在项梁、项羽两叔侄举事之初,居鄛人范增通过毛遂自荐的方式谋得了高位,这也是项梁、项羽两叔侄队伍中唯一一个被破格录用的能人。由于史料的匮乏,我们只知道项梁身死定陶之后,范增在楚营中的影响力并不高,项羽并没有过多采纳他的计策。这也可能是因为重用范增的关系,项梁、项羽两叔侄受到了项氏族人的攻击。项羽对那些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同...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