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3 探索历史上真实的松锦之战,明军为何全军覆没?(全程干货) NEW 松锦之战是明崇祯十三年(清崇德五年,1640年)到崇祯十五年(崇德七年,1642年)间清帝皇太极发动的旨在消灭明朝关外最后一支劲旅,打通关宁锦防线的战役。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明朝和清朝的这场主力决战,在历史上被称之为‘松锦之战’。松锦之战当中,明军之所以最终会全军覆没,原因很多。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当时明军被切断了补给,所以才会被清军打败。当然,历史上真实的松锦之战,其实极为复杂,而且持续了整整两年时间。在这期间,不但战场上发生了很多变化... Read More >
202405-13 刘备只“借”了南郡,为何给了孙权长沙、江夏、桂阳三郡?(一篇读懂) NEW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只“借”了一个南郡的刘备为什么后来要还给孙权三个郡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汉末三国的蜀汉可以说是“成也荆州,败也荆州”,刘备以荆州为基础建立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汉政权,但也因为荆州让蜀汉走向衰落。荆州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蜀汉与东吴围绕荆州展开的一系列争斗,其中的代表历史事件就是“借荆州”。 不过在建... Read More >
202405-13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是如何做到的?(学到了) NEW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是如何做到的?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公元前154年,已经和平了很多年的西汉王朝,突然迎来了一场大规模的叛乱。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忽然以晁错鼓动皇帝削藩,打出了清君侧的旗号,直接要杀向长安。 因为这场叛乱当中,一共有七个国家参与,所以后来便被称之为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爆发后,当时在位的汉景帝,任命周亚夫为大将,火速率军出击。有意思的是,这场在历史上名声极大的叛乱,其实仅仅持续了不到两个月之后,就被彻底镇压了... Read More >
202405-13 从东吴与蜀汉达成的盟约文书来看,诸葛亮的地位如何?(怎么可以错过)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蜀汉与东吴的盟约是如何表现诸葛亮是蜀汉实际执政者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众所周知,三国时代的蜀汉虽然名义上只有两个皇帝(汉昭烈帝刘备、后主刘禅),但实际上则是有三个掌握最高权力的当家人:汉昭烈帝刘备、诸葛武侯、刘禅。诸葛亮是蜀汉实际当家人在当时就不是什么秘密,蜀汉与东吴订立的盟约就体现了这一点。黄武元年(2... Read More >
202405-13 在得知刘备惨败之后,留守成都的诸葛亮说了什么?(奔走相告)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夷陵大败后,诸葛亮为什么要说“法孝直若在”这样的话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夷陵被东吴陆逊打得大败,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汉末三国的三大战略决战之一,失败的蜀汉损失惨重,基本上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希望。 在得知刘备惨败之后,留守成都的诸葛亮感叹道:“法孝直若在... Read More >
202405-13 明朝的藩王有多幸福?他们有哪些福利与特权?(一篇读懂) 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大一统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明朝长达276年的历史上,不同的时期,明朝藩王和地方官员的关系,是截然不同的。 大体上来说,前期藩王可以影响甚至领导地方官... Read More >
202405-13 夏侯渊具体战死的方式跟小说描写究竟有何不一样?(满满干货)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在历史上的“定军山之战”中,夏侯渊到底是怎么战死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与曹军在定军山进行了一次主力会战,这便是著名的“定军山之战”。刘备在这场大战中取得了最后胜利,曹操大将夏侯渊战死,为后来夺取整个汉中打下了基础。 因为这场战争非常重要,而且是蜀汉全盛期的标志性战争,所以小... Read More >
202405-13 古人科举中榜后为何要举行宴会?有哪些讲究呢?(奔走相告) 现在高考之后,不少被名校录取的学子的父母都会宴请亲朋好友庆祝一番,其实这个传统自古有之,古代学子科举中榜后,也喜好宴请庆祝,并且在规格、花费等方面远超现代,古人称之为“鹿鸣宴”,那么除了“鹿鸣宴”还有哪些宴会?又有哪些讲究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科举制度从唐朝开始分设文武两科,故宴请中鹿鸣宴、琼林宴为文科宴,鹰扬宴、会武宴为武科宴。至于宴请的花销,很多时候是由朝廷负责的,还有实行AA制的。 “鹿鸣宴”是为乡试后新科举人而设的宴会,兴起于唐代,一直沿... Read More >
202405-13 为什么说朱厚照同样非常重视和享受皇帝的权力?(怎么可以错过) 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在“豹房”的一个命令为什么可以看出朱厚照隐藏的帝王之心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明朝十六位皇帝中,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可以说是... Read More >
202405-13 诸葛瑾没什么大的功劳,为何却得孙权重用呢?(满满干货) 在三国的风云人物里,有一个特别的人,他一生没打过一次胜仗,没献过一次谋略,没办成过一件事,却步步高升,善始善终,这在那个乱世里是很难得的,你说奇怪不奇怪?这个人就是诸葛亮的亲哥哥诸葛瑾。 诸葛瑾算是孙权的嫡系心腹了。 孙权有多爱他?爱到在孙权眼里,诸葛瑾可以把鲁肃、周瑜、吕蒙、陆逊四大都督踩在脚下。爱到打了败仗都能升官的地步。 翻开史书,想找一找诸葛瑾的故事,你会发现在诸葛瑾41岁前是一片空白。诸葛瑾在26岁的时候,因为战乱和家人走散,一人独自来到江东,认识了孙权的... Read More >
202405-13 都说“娶妻当得阴丽华”,为何刘秀却立郭圣通为皇后?(全程干货) 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两汉。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刘秀当年为什么要抛弃自己的女神阴丽华而娶郭圣通为妻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光武帝刘秀年轻的时候曾说:“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当时阴丽华不仅是有名的大美女,还是刘秀老家的一等豪强地主。而刘秀当时只不过是个小地主家的二儿子,阴丽华在刘秀心中完全就是个“女神”。更始元年(23年),在反莽战争中立下赫赫功勋,... Read More >
202405-13 诸葛瑾没打过什么胜仗,为何做到大将军?(学到了) 魏国的高平陵事变后,咱们可以介绍下吴国的宫斗了。 吴国的权力斗争相比魏国,毫不逊色,因为孙权作为裁判员亲自下场,导致吴国的权斗更加血腥,惨烈,孙权要对付的是谁呢? 吴郡四姓!吴郡有四大豪族,人称“吴郡四姓”,分别是张氏(张温)、朱氏(朱据、朱桓)、陆氏(陆逊)、顾氏(顾雍)。 世说新语中这样描述四姓的家风:张文,朱武,陆忠,顾厚。 吴郡四姓作为江东势力最强的豪族,早期和孙氏的关系并不融洽,陆逊的祖父陆康当年更是和孙策打了两年的战争。孙策从194年打到195年,整整... Read More >
202405-13 为什么西汉时期的“东宫”却是太后的住所?(新鲜出炉)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共历十二帝,享国二百一十年(也有认为汉始于公元前206年一说),史书又称为“前汉”“先汉”,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在西汉时,“东宫”为什么是太后的住所而不是太子的住所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二十一世纪头几年,《汉武大帝》风靡大江南北。而除了汉武帝、卫青等男性人物之外,《汉武大帝》还塑造了以窦太后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女性人物,而西汉太后居住的“东宫”也成为剧中经常出现的场景之一。不过这... Read More >
202405-13 孙权疑心非常重,为何却信任诸葛瑾呢?(居然可以这样) 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大哥,但是在才华上他却远远不如诸葛亮。 投到了孙权阵营以后的诸葛瑾被孙权任命为大将军,得到了孙权前所未有的宠信和爱护,却没能像自己的弟弟诸葛亮一样成为吴国的中心人物,反而达成了“屡败屡战”的成就。 诸葛三杰中的“猛虎”像“病猫” 诸葛家的三兄弟分到了魏蜀吴三国,分别效忠了不同的主君,但其中的大哥诸葛瑾却让人不解。 公元222年,曹真带兵攻打江陵城,城中的守将不愿意弃城而逃,带领城中的将士和百姓拼死守护,并且给诸葛瑾写信,请求身为南郡太守的他带兵支援...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