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5 新研究:SARS-CoV-2在从蝙蝠传播到人类的过程中并没有多大变化 NEW 据外媒报道,为了适应新的人类宿主,SARS-CoV-2需要改变多少?近日,由来自英国、美国和比利时的研究人员联合展开的一项研究指出,自2019年12月以来及SARS-CoV-2大流行的前11个月,他们在数十万个已测序的病毒基因组中观察到的“重要”基因变化非常少。研究中,该研究的论文首席作者David L Robertson教授、Sergei Pond教授将他们分析艾滋病毒和其他病毒数据的经验转化为SARS-CoV-2。其中Pond的先进分析框架HyPhy在梳理嵌入病毒基因组的... Read More >
202103-15 [图]“史前植物的庞贝城”解锁进化密码:科学家发现古植物化石群 NEW 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下辖的乌达区内发现了“史前植物的庞贝城”(Pompeii of prehistoric plants),在对该地区化石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这些被称之为“Noeggerathiales”的植物是种子植物谱系的高度进化成员。Noeggerathiales 是重要的泥炭形成植物,大约生活在 3.25 亿至 2.51 亿年前。由于保存样本的数量非常稀少,因此目前对它们和其他植物类群关系的了解还不是很深入。而在中国发现的这些化石让专家们得出结论:Noeggerat... Read More >
202103-15 不切实际的想法?从空气中直接吸收二氧化碳“冷却”地球 NEW 如果想通过捕获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来缓解全球变暖的危机,就需要一种大规模的新型全球工业。那么,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想象一下现在是2050年。当你来到一片荒漠,穿过阳光炙烤的灌木丛,道路两旁只有几个早已废弃的抽油泵。然后,你看到一座闪闪发光的大型建筑从平坦的地面上拔地而起。这里的土地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太阳能板阵列如同银蓝色的波浪,向四面八方伸展。在远处,它们环绕着一堵巨大的灰色墙壁,有五层楼高,长度接近一公里。在墙的后面,你可以看到如化工厂般蜿蜒曲折的管道和台架... Read More >
202103-13 天文学家探测到一个正在移动的超大质量黑洞 无法解释其不寻常运动的原因 据外媒报道,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超大质量黑洞可以在太空中游荡,但事实证明,捕捉它们的行为是困难的。现在,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迄今为止最清晰的超大质量黑洞运动案例。他们的成果于3月12日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我们不认为大多数超大质量黑洞会移动,它们通常只满足于静止不动,”领导这项研究的天体物理学中心的天文学家Dominic Pesce说。“它们实在是太重了,要让它们动起来很困难。想想看,把一个保龄球踢到运动中去比踢一个足球要困难得多--要... Read More >
202103-13 巴西在11个州发现N.9新冠病毒新变种 巴西科学家当地时间12日证实,目前一种新冠病毒新变种已经在巴西开始流行,这种新冠病毒新变种被命名为N.9。巴西基因测序网络和国家科学计算实验室的合作机构于去年12月至今年2月间,抽取了来自巴西39个地区、年龄在11岁至90岁之间的92名男性和93名女性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的患者血样。在对血样进行基因测序后,发现了与此前在巴西亚马孙地区发现的P.1变种和在里约热内卢地区发现的P.2变种完全不同的一个新病毒变种,科学家将这一新冠病毒新变种命名为N.9。目前,巴西已在11个州的新冠肺炎... Read More >
202103-11 科学家开发注射式支架材料 或有助于修复脊柱损伤后的神经 据外媒报道,脊髓损伤会导致永久性瘫痪,不幸的是,医生并没有什么办法来修复损伤。但一项新研究可能有助于改善结果,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研究人员在小鼠的测试中表明,注射一种多孔支架材料可以帮助身体修补损伤。身体天生擅长修复许多损伤,但可能需要与一些最重要的伤害相抗争。轴突,即在身体周围传递电信号的神经纤维,在受伤后不能自我再生,这就是为什么脊柱损伤会如此衰弱。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由免疫细胞在受伤后涌入该部位引起的。这将导致疤痕组织的形成,从而阻止轴突的重新连接。因此,... Read More >
202103-11 受人类骨骼启发 科学家开发的新型材料可随着振动而变得更加坚固 据外媒New Atlas报道,无论是支撑公寓楼的结构梁,还是支撑学校科学项目的一块苏格兰胶带,我们都习惯于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弱,但芝加哥大学的一项新发明可能会改变这一情况。工程师们从我们的骨骼在一生中适应其质量和强度以支持不同负载的方式中获得灵感,开发了一种新型凝胶,实际上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强振动和压力。“其他每一种材料在振动时都会变得更弱,”领导研究团队的Aaron Esser-Kahn说。“这是我们第一次逆转了这一过程,表明一种材料可以通过机械振动来加强自身。”虽... Read More >
202103-10 科学家正寻找基因与新冠病毒抵抗力和易感性的关联 北京时间3月10日消息,科学家发现,有些人对新型冠状病毒具有非同寻常的抵抗力,他们的基因和血液或许能够帮助研究者找到新冠病毒的“软肋”。年轻时,斯蒂芬·克罗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朋友们一个接一个地死于一种尚无名字的疾病。资料图1978年,当他的伴侣、体操运动员杰里·格林患上这种疾病——我们如今称为“艾滋病”——且病情严重时,克罗恩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就是下一个倒下的人。然而,在格林因艾滋病毒的侵袭而失明并逐渐消瘦时,克罗恩却一直保持健康。接下来的十年里,他的许多朋友和伙伴也遭遇了与... Read More >
202103-10 科学家发现1800公里长神秘火星云的秘密 2018年,互联网上的一些角落认为火星上可能会有一次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但这只是眼睛的把戏。在火星上的阿尔西亚火山上会有一层长长的薄云随季节变化出现,现在科学家们对它的形成和消散有了更好的了解。一组研究人员利用欧航局(ESA)Mars Express上的一台昵称为“Mars Webcam(火星网络摄像头)”的相机调查了火星云的生命周期。这种云的短暂性质和环绕火星的航天器的轨道使其形成难以研究。Mars Webcam--更正式的名称是Visual Monitoring Camer... Read More >
202103-09 小行星表面首次发现地球生命所需的水和有机物质 英国伦敦皇家霍洛威大学行星科学家分析了2010年日本“隼鸟号”任务首次采集的Itokawa尘埃样本,证实样本中的水和有机物质来自Itokawa小行星,而不是天体碰撞产生的,这表明该小行星经历了数十亿年的化学演变。负责这项研究的研究小组表示,这是首次在小行星表面发现此类“生命物质”。据国外媒体报道,最新一项研究显示,在Itokawa小行星表面首次发现地球生命必需物质,其中包括有机物质和水。英国伦敦皇家霍洛威大学行星科学家分析了2010年日本“隼鸟号”任务首次采集的Itokawa... Read More >
202103-09 长期夜班会增加患癌风险?新研究发现该群体的DNA损伤更严重 据外媒报道,一项新实验研究发现,夜班工作造成的昼夜节律紊乱可以会改变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使得一个基因更容易受到导致癌症的DNA损伤的影响。这项研究建立在对昼夜节律在自然DNA修复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越来越多的理解之上。资料图2019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召集的一个独立委员会明确宣布夜班工作可能引发人类患癌。数年的实验和观察研究已经很有信心地表明,夜班工人面临着增加患几种癌症的风险。这项新研究的论文联合通讯作者Shobhan Gaddameedhi表示:“有越来越多的... Read More >
202103-09 非洲已交付无人机来分发COVID-19疫苗 本月初,全球首批 COVID-19 疫苗运输无人机在非洲国家加纳交付使用。该无人机通过降落伞向当地一个农村卫生中心单次投放了 250 支疫苗,而该无人机在运行首日完成了 36 次投放。这些疫苗无人机是由美国医疗无人机运输公司 Zipline 完成的,该公司已经在非洲多个国家开展多年工作,建设无人机运送基础设施,帮助向偏远地区运送重要医疗用品。2016 年,无人机送血在卢旺达拉开序幕,并迅速推广到坦桑尼亚等国家。该公司定制设计的无人机技术可提供 160 公里(99 英里)的往返... Read More >
202103-08 解释宇宙的奇特之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对超对称粒子的“终生探索” 芝加哥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最近开始了对长寿命超对称粒子“寿命”的寻找。超对称性是为扩展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而提出的一种理论。类似于元素周期表,标准模型是我们对自然界中亚原子粒子以及作用于它们的力的最好描述。但物理学家们知道这个模型是不完整的--例如,它没有为引力或暗物质提供空间。超对称性的目的是通过为每个标准模型粒子配对一个超对称“伙伴”来完成画面,开辟了一类新的假想粒子来探测和发现。在一项新研究中,芝加哥大学的物理学家们发现了这些“超伙伴”(如果存在的话)可能具有什么属性的限制... Read More >
202103-08 NASA部署16项未来太空技术:月球悬浮铁道和火星洞穴机器人 目前,美国宇航局选择了16项未来太空技术概念,准备进行深入研究,其中4个技术概念来自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例如:在月球上建造一个运输货物的铁道系统。现今地球轨道太空一片繁忙景象,近几十年来,人类在太阳系发射了大量探测器,用于探索行星、小行星、彗星和太阳,伴随着航天技术不断进步,所有太空任务都令人激动不已,并有可能成为现实,但是未来会怎样呢?未来还会有哪些技术奇迹?目前,美国宇航局已批准了“NASA创新先进概念(NIAC)”项目的资金申请,该资金将奖励12名以上的研究人员,...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