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6 路由器怎么摆网速更快:超实用摆放技巧大公开 NEW 在家庭生活中,无线路由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既是家庭物联的中心,又是家庭上网、用网的载体。然而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困扰:明明办理了高速宽带,可家里的网速却时快时慢,看视频卡顿、玩游戏掉线。问题很可能就出在路由器天线的摆放位置上。不同的天线摆放位置和角度,会让WiFi信号的覆盖范围和强度产生显著差异。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深入探讨一下路由器天线的正确摆放方式。路由器怎么摆网速更快:超实用摆放技巧大公开一根垂直摆,两根一横一竖摆,三根以上不同角度摆放这种情况较为少见,若路由器仅配备... Read More >
202504-22 忘记路由器后台地址:管理网址大全送给你! NEW 在日常生活中,路由器作为网络连接的核心设备,其管理页面的登录地址是用户进行网络设置和优化的关键入口。无论是经典老款、创新新款,还是电信运营商的定制版本,各类路由器都拥有独特的管理页面地址,这些地址可能以IP形式或域名方式呈现。以下整理常见路由器的管理页面地址及相关信息,有需要可以取用。1、常用登录地址及密码默认用户名和密码:admin常用登录地址:192.168.0.1;192.168.1.12、TP-LINK(普联路由器)老款IP地址:192.168.1.1新款地址:tpl... Read More >
202504-09 湖北黄石正式进入“万兆时代”:上传、下载均超10000Mbps NEW 快科技4月8日消息,日前,黄石联通在新港工业园区使用华为50G PON解决方案开通万兆网络,标志着黄石市网络正式进入“万兆时代”。据介绍,黄石联通此次部署的万兆网络,采用了业界领先的50G PON(无源光网络)技术,可提供更高的带宽和更稳定的连接,为万兆网络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同时,搭配FTTR(光纤到房间)全光组网方案和Wi-Fi 7(第七代无线局域网)技术,实现了从机房到用户桌面的端到端万兆接入。经过严格的实测,单用户下载速率突破10012Mbps,上传速率达10... Read More >
202503-04 谷歌硅光子芯片实现无电缆数据传输:速度达10Gbps 快科技3月4日消息,据报道,谷歌旗下“登月工厂”(Moonshot Factory)实验室近日发布了Taara高速轻型互联网芯片,这款基于硅光子技术的芯片,能够利用光在空气中传输高速数据,为无线通信领域带来革命性突破。在户外测试中,Taara团队成功利用两块Taara芯片,在1公里距离上实现了每秒10Gbps的数据传输速率。 该团队表示,这是硅光子芯片首次在如此远的距离上实现如此大容量的室外数据传输,标志着无线通信技术迈入了一个新的时代。Taara团队的第一代技术Taara... Read More >
202502-25 6G来了!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将在南京召开 快科技2月25消息,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6G是未来大国竞争的一个战略制高点。紫金山实验室宣布,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原全球6G技术大会)将于4月10日至12日在南京召开。据了解,今年大会由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紫金山实验室主办,主题为“共筑创新 同享未来”。届时,来自全球的6G领域的思想领袖、技术先锋和产业领军人物将齐聚金陵,共同探讨6G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生态的发展蓝图。早在2022年初,紫金山实验室完成世界上首个6G光子太赫兹实时无线传输通信实验,并于2023... Read More >
202502-23 105公里、速度提升4760倍!中国量子直接通信迈向实用 快科技2月23日消息,最近,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合作,提出单向量子直接通信理论,并成功研制出实用化系统,创造了2.38kps@104.8km@168小时的长距离稳定传输世界纪录。这标志着,量子直接通信已经从理论构想成功迈向实际应用阶段。相关成果以已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Science Advances》。105公里、速度提升4760倍!中国量子直接通信迈向实用据介绍,量子直接通信由清华大学龙桂鲁团队原创提出,借助量子态实现安全通信,具有窃听感知、阻止窃... Read More >
202502-23 中国科研新成果创世界纪录 量子直接通信有望进入实际应用 快科技2月23日消息,据北京量子院公众号介绍,我国科研团队提出单向量子直接通信理论,并成功研制出实用化系统。创造了在104.8km标准光纤通信实验测试中连续168小时、速率为2.38kbps的稳定传输纪录,量子直接通信从理论构想迈向实际应用阶段。该研究由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北方工业大学相关团队合作完成,相关成果论文已在学术期刊《科学进展》发表。科研团队成功突破了高噪高损信道编码、信道掩码增容、高速量子态调制解调等系列关键技术,提出单向量子直接通信理论方法,利用同... Read More >
202501-17 广电总局:全国18.3万家酒店实现电视开机看直播 快科技1月16日消息,广电总局宣布,全国酒店客房电视操作复杂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果。目前,31个省区市的18.3万家酒店、共计1159万间客房已实现便捷看电视和开机直看直播功能,极大提升了旅客的收视体验。在近期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检查中,酒店治理成效的合格率接近100%,且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用户对此次治理表示满意。此前,全国酒店电视业务存在体验差、操作复杂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旅客的收视体验。为解决这一问题,自2024年初起,广电总局启动了全国酒店电视专项治理工作,改善酒店“看电视难... Read More >
202501-15 终结命名混乱!USB迎来全新徽标:速度信息一目了然 快科技1月13日消息,对于不少人来说,USB的命名方式可以说是相当令人困惑,如USB 3.2 Gen 1、USB 3.2 Gen 2、USB 3.2 Gen 2x2等,不了解的人看下来绝对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速度究竟有多快。不过这一现象将会迎来改变,根据PCWorld的报道,USB-IF近日推出了全新的USB标识系统,旨在简化复杂的命名规则,让用户更容易识别USB设备的性能和功能。 具体而言,新标识将直接显示设备的传输速度和充电能力,例如,USB4可能会标有“USB... Read More >
202501-14 南极中山站首次实现自主卫星网络通信:网速近百兆 快科技1月14日消息,据报道,我国南极中山站首次实现自主卫星网络通信。在南极这一极端环境中,由于地面光纤等基础通信设施缺失,所有通信活动均需仰赖卫星网络。卫星在此扮演着如同家庭路由器般的角色,而卫星网络则好比Wi-Fi,其带宽大小直接决定了网络速度的快慢。以往,中山站的网速仅为8兆,这对于站内80至100名科考队员而言,显然显得捉襟见肘。这样的网速条件仅能勉强支持队员们浏览文字类网站,与国内的同事沟通也主要以发送文字信息为主,极大地限制了信息的交流与传递。然而,近日中山站成功... Read More >
202501-09 大疆发布D-RTK 3多功能基站:可接收五大卫星系统 厘米级定位,仅9999元 快科技1月9日消息,大疆发布了D-RTK 3多功能基站,售价9999元。这款设备不仅能够作为基准站,为多台无人机提供厘米级定位服务,还能在中继站模式下显著扩展无人机的作业范围。D-RTK 3引入了全新的O4行业版图传方案,并配备了四根外置定向天线。在基准站广播模式下,它可以实现长达15公里的图传距离,同时确保各个方向上的信号稳定一致。作业人员只需简单架设一台D-RTK 3,无需额外配置,即可让多台无人机同时实现厘米级定位连接。9999元!大疆发布D-RTK 3多功能基站:可接... Read More >
202501-08 全中国最快家庭宽带!万兆光网实测:下行9500 上行1100 快科技1月8日消息,工信部昨日发布关于开展万兆光网试点工作的通知,到2025年底,在有条件、有基础的城市和地区,聚焦小区、工厂、园区等重点场景,开展万兆光网试点。汽车博主韩路表示自己是北京第7户家庭万兆,已经试点一个月了,爽的很,感觉上网都在飙车了。他晒出的测试视频显示,家中的万兆光网最高下行可达9500Mbps,非常接近万兆。上行1100Mbps,达到千兆级别。韩路提醒大家,家里跑万兆,对网络每个环节要求都挺高的,否则有千百种原因跑不到万兆。当前,云游戏、XR/元宇宙、高精... Read More >
202501-07 全球首例!基于卫星通信链路的超远程手术成功 快科技1月7日消息,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官微发文,全球首例基于卫星通信链路的超远程手术成功。在这次手术中,医生与患者分别位于遥远的拉萨和北京。借助亚太6D通信卫星的强大功能,医疗团队成功远程操控了数千公里外的手术机器人,为一名患者成功实施了肝癌肿瘤切除手术。亚太6D通信卫星由亚太卫星宽带通信(深圳)有限公司负责设计组网和运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精心研制,并于2020年7月成功发射升空。作为我国首个Ku频段全球高通量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首发星,亚太6D通信卫星在此次手术中发... Read More >
202501-06 HDMI 2.2官宣!7年了 第一次重大升级 快科技1月2日消息,之前有消息称,HDMI规范将在CES 2025期间发布新版本,预计命名为HDMI 2.2,现在终于得到了官方证实。HDMI许可管理公司发给媒体的一封邮件中确认,HDMI论坛将会在当地时间1月6日10点(北京时间7日2点),正式发布新版HDMI 2.2。邮件还透露,HDMI 2.2将会带来更高带宽,只是没有提及具体数字。HDMI 2.2官宣!7年了 第一次重大升级HDMI 2.1版本还是在2017年发布的,2022年升级了一个小版本HDMI 2.1a。它们的... Read More >